
战国黄金面具:高31厘米 宽23厘米 含金量80%

陈国公主鎏金面具

金沙黄金面具
首届中国宁波收藏展览会将于6月18日―21日举行,到时,将有一批绝世珍宝在宁波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展出。而这些绝世珍宝中,最引人注目
的是一件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宝――战国黄金面具。
迄今为止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
这个黄金面具现藏于河南省炎黄文化博物馆,是馆长张扬在20多年前从一古玩市场购得。它铸造于战国时期,按真人面貌特征锤揲而成
,高31厘米,宽23厘米,呈椭圆形,双目圆睁,竖眉张口,眉骨突出,鼻梁高挺狭长,头顶戴角状头冠。 这件黄金面具的容貌丰圆宽展,鼻梁通直
,颧骨微突,它的眉、目、鼻、口比例匀称,刻画逼真,体现出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 根据河南省检测鉴定,这个造型看上去
有点诡异的黄金面具含金量为80%,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战国时期体积最大的黄金面具。
 
;
黄金面具用于祭祀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李久芳说,“这件战国黄金面具采用铸造工艺,所用金料比较
重,里面应该含有合金的成分,具体用途应该是古代祭师祭祀时所用的。” 早在商周时代,祭祀活动就很盛行。当时祭祀活动的中心
人物叫方相氏,方相氏在驱逐疫鬼时要佩戴闪亮发光的金属面具,在黄金面具上的五官位置与人面相近,这可以让戴面具的人窥视四周动向,以便发号施令。《周礼?夏宫》记载的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是傩。以索室驱疫。”就生动地描述出祭祀中方相氏面戴黄金面具主持祭祀的场景。
 
;
保价高达1.2亿元
为确保国宝――战国黄金面具的安全,主办方以1.2亿元
人民币的保价投保,并采取严密的保安防范措施。在本次收藏展会上和战国黄金面具一起展出的还有五代郑州窑青瓷花口碗、北宋汝窑瓶、宋代红绿彩贵妇俑。
 
;
新闻附件
&n
bsp; 曾经有一位公主和她的爱人戴着黄金面具合葬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戴面具的初衷与参加化装舞会类似。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也曾经发现过金面
具,最著名的是1986年在内蒙古通辽市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面具。 陈国公主是辽景宗耶律贤之孙女,而景宗皇帝的妻子就是大
名鼎鼎的杨家将故事里的辽国萧太后。也就是说,这位陈国公主就是萧太后的亲孙女。然而,这位身份高贵的公主却在十八岁的时候英年早逝,与比她先去世的驸马合葬在了一起
。陈国公主的驸马也是契丹的大贵族。 陈国公主年仅十八岁就死了,而驸马死的时候,年纪大约三十来岁,而且根据墓志的记载说明,这二
位的死和宫廷斗争没有关系,两人都是病死的。 墓葬出土了两件鎏金面具,它们分别覆盖在公主和驸马的面部,金面具呈半浮雕状,脸型丰
圆,表情平静端庄,展现了契丹贵族的华贵。 根据史料记载,契丹贵族人死后有“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丧葬习俗。据说
佩戴这种面具,可以防止尸体腐朽,让后人永远铭记死者生前的容颜。
 
;
四川发现过风格迥异的黄金面具 2007年2月12日,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件距今约3千多年的黄金面具,而它却与战国黄金
面具造型迥然不同。这个金沙黄金面具,高11厘米,宽19.6厘米,尺寸规格与真人面孔相同。夸张的造型具有明显的古蜀国青铜人像的特征。 如图
所示,同样是祭师所戴的黄金面具,它和战国黄金面具的风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这是因为地处西南地区的先民,在举行祭祀典礼中,通常
击鼓鸣乐,跳跃舞蹈,认为这样可以在祭祀时达到人神共欢的效果,而所戴的很多面具都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体现出中国古人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