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评论 > 详细信息  
艺术批评的危机
【日期: 2009-06-04 04:48:50 】  【来源: 】【关 闭】
      源于美学的艺术批评是一个有专业门槛的场域,但是它的自律是相对的,受制于社会空间的权力逻辑,越来越多的介入者开始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艺术界面临的诱惑、压力、强迫甚至是贿赂源于非艺术的逻辑和传播的需求,由此使得艺术与政治、经济场域的价值观念和结构形态趋向一致。这种力量关系的变幻组合终于使得今天的艺术批评本身面临挑战。本文试图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结合近现代艺术史的经典案例,分析艺术的传播在市场空间的修饰下如何成为经济再生产的对象,这种转换过程使得艺术的传播策略成为多种艺术得以生存的前提。换言之,对艺术品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就是价值诱导推广和价格评估的统一,这需要制造议题来诱导人们的兴趣并形成参与状态,如确立一种命名艺术家的方式,或谈论他们及其作品本质以及作品报酬方式的特性,这样的信息包装有助于确立起特定的艺术价值并产生价值转换功能。有效的传播意味着需要将关于艺术作品的信息简化到一个较大数目的人群可以理解的程度,从而通过信息控制、形象制造和舆论构建形成大众传媒对艺术的权力。艺术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甚至改变了艺术生产者本身的形象,由此使得艺术批评陷入危机状态。





  一、界线与意义

  在布迪厄看来,艺术场域自主性的获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套自有的秩序逐渐被建立起来,今天的艺术场域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







  只有在一个达到高度自主的文学和艺术场域中,一心想要在艺术界不同凡响的人,特别是企图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才执意要显示出他们相对于外部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权力的独立性,法国19世纪下半页的情况就是如此。于是,只有对权力和荣誉、甚至表面看来最权威的法兰西学士院以至诺贝尔奖采取漠然态度,与当权者及其价值观保持距离,才能立刻得到理解,甚至尊敬,并因此得到回报。结果这个做法越来越被推而广之,作为合法行为的实践箴言确立起来。

  报纸的发展使文化作为产业有了可能,这是现代媒介发展的开端。印刷媒体在18-19世纪的内容需要,为大量新兴的知识青年提供了生存可能,这些人接受过人文科学和修辞学教育,但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和必要的社会保护,无法实现他们的价值,大名鼎鼎的卡尔·马克思名下至今仍然在被引用的文献,很多也来自这一时代的媒体和作家如欧仁·苏的长篇连载小说。小说家们尤其通过创立和传播落拓不羁这种观念本身,大大促进了新的社会实体的公开认可及其身份、价值、规范和神话的构建。作家和艺术家与市场建立了联系,市场有形无形的制约造就了他们对大众的双重态度,这种态度对应于自主的艺术场域里的法则,源于价值转换的可能。



  关于此事的一段采访对话,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词语的来源与其传播效应之间的奇特关系:

  ——再回到你们的成品上吧,我原以为R.穆特,《泉》的署名,是制造商的名字。但在罗莎琳德·克劳斯的一篇文章中,我读到:R.穆特,德语的一个双关语,贫困,或贫穷。贫穷,这会歪曲改变《泉》的意义。

  ——罗莎琳德·克劳斯?红棕色头发的姑娘?根本不是这回事。您会发现的。穆特来自莫特工厂,是一个大医疗器械厂的名字。但莫特太近了,于是我造出穆特,因为当时出了每日连环画,穆特与杰夫,人人都知道。于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一种很大反响。穆特,一个滑稽的矮胖子,杰夫,一个高瘦子……我想要一个不同的名字。于是我加上理查德,刚好用在公共小便池上!您看,跟贫穷相反……但也不是这样,仅仅是R.罢了:R.穆特。

  杜尚在成功将小便池推入展览并最终使它在博物馆里获得永久性的位置的时候,不仅仅有效表达了他所渴望表达的朝向学院派的权威争夺,难以复制地完成了一组行为艺术,其中多少有点胁迫一下美术馆制度空间和艺术家身份之间的微妙博弈。“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那样,这件作品主要是向现存艺术世界的、尤其是美术馆及其褒奖、收藏和剔除体系的一场挑战。”这场挑战的成功在于通过现成物品的艺术表现传递出艺术的边缘形态,从而丰富艺术的定义本身。从此以后,艺术的表达成为创作者借用任何道具来传递人类存在信息的名义。
   







  如果美,像很久以来那样还是衡量艺术的重要价值,对艺术批评的需要大概会少很多。能够联系到美的概念比如均衡、对称等令人愉悦的形式,和人的感觉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司汤达也说过“美是幸福的承诺”,而且这话至今看起来也很有道理,但美仍然从艺术史当中显现出来又淡化出去。在前面提及的艺术家行为对艺术概念不断质询之后,艺术变得模棱两可,需要解释,也许更需要的是专业的担保。按照布迪厄的话来说,确定界线、维护界线、控制进入,就是维护场中的既定秩序。艺术评论家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现象,其价值存在于作为艺术家与顾客之间的中介。在艺术家必须依赖大众传媒的时代,艺术批评在价值判定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介入艺术场域的诸多其他领域的力量,不仅对艺术家,而且对艺术批评都构成压力。当然,也提供了动力与新的机会。

  二、传播与媒介





  例:周氏兄弟(Zhou’s B)事隔二十多年以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回顾展,这是作为中国艺术界最高学术象征的地点,这一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工作计划里是2007年度最重要的四个展览之一,其他的类似展览有“美国三百年艺术展”和“从莫奈到毕加索:克利夫兰馆藏展”。

  在周氏兄弟回顾展的主场空间里,视频设备不停地播放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影像内容。这个完全和艺术价值没有关系的事件,再现于展厅中心位置的屏幕上,处于周氏兄弟的画作包围当中,占据了周氏兄弟艺术生涯这一重要事件的核心位置,作为象征资本的最高顶点,俯瞰来往的人们。这个论坛集中的是各国政要、金融财团的核心人物和跨国公司集团的董事长以及必不可少的国际媒体覆盖。这是一个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以及第一线的传媒影响力集合,而艺术,被邀请作为开幕式表演内容,所获得的是象征资本的展示机会。视频中若干不同人物的特写剪辑出这样一种效果,人们都在注视这场现场创作表演,表情专注。这场展览的空间设计像是一套深思熟虑的装置:中心位置高高在上的峰会记录,围绕银幕的桌椅,桌面摆放着画册。这显然是一个通过复制论坛空间气氛来规定回顾展观众现场认同的舞台再现,世界级的各个领域的最高象征权力代表所认同的作品,当然就是最艺术的。

  在中国,周氏兄弟还没有达到他们在欧美世界当中的知名度。在展览开始之前,已经有国内媒介关注到他们,比如《中华英才》杂志的专访,尽管媒体读者还没有根据区分媒介所做的报道是编辑自主选题的结果,还是艺术家的代理人的公共关系策略的业绩。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这本外观豪华的杂志所秉承的商业传播模式不知是否符合周氏兄弟的传播意图。

  对照另一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其地点、支持机构都显示出当代艺术创作本身的复杂性,这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观念的表达。在可以获得足够注意力的有限空间里,获得许可需要一套艺术之外的沟通操作程序。艺术家的签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类似品牌对商品层次和质量的担保。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媒将发挥很大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构成艺术生存状态的重要环境,传媒既是传播艺术的物质载体,又是确定象征价值的舆论裁判,尽管知名度作为价值的重要来源,其正当性显然不如专业的评论更可靠。传媒表达遵循自身的生产规律,如引人注目、新奇、接近性等等,在大多数时候最好还有后续空间。这些特征与艺术的特征并不相吻合,正如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特征并不吻合一样,进入传媒空间意味着要服从话语的委派形式,按照传媒的惯例裁剪,对于有巨大影响力的强势媒体来说尤其如此。显然,做出让步的回报也是可观的,被某些杂志所关注,意味着和主流人物具有即使不是同样的也是相似的价值。

  艺术品的传播状态正在构成影响艺术的新的力量,依赖媒介是现代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是建立大众层面上的象征价值,在大众当中肯定或者贬抑某些价值。这种肯定或者贬抑可以是具名的,以某些具体个人或者机构的形式,也可能是匿名的,以内容的编辑、版面的规划甚至遣词造句的构思。

  这些编辑技术本身并不属于商业领域,但在传媒的产权属性以及对传媒的效益要求成为通识的情形下,对传播效果的追逐也成为理所当然的目标。关系到纯粹意义上艺术的传播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尤其是大众传媒面对具体的目标受众群体,教育的普及造就的人群是普及教育的人群,针对他们而言,有效的传播意味着需要将关于艺术品的信息简化到一
专业类媒体的情形有所不同,对于这类媒介来说,通过将艺术品纳入一个选择过程,是通过专业话语的运作来建构一个拥有艺术气质的空间,属于自身的再生产机制,正如在第一部分所讨论过的那样,建立象征资本是专业媒体参与艺术场域的必须。艺术批评的操作空间大致包括了这个范围。











  然而,我们要问的是,艺术批评还能不能建立强有力的价值评判程序?还能不能通过对艺术法则和趋势的洞察保持话语权力?

  就这个意义来说,就保持“纯艺术”的幻想而言,艺术批评处在令人忧虑的危险中。
个较大数目的人群可以理解的程度,从而通过信息控制、形象制造和舆论构建形成大众传媒对艺术的权力。
上篇:书法:自由精神为艺术创作手段 不等于现代艺术    下篇: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