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番思量苦与甜 136x68cm 纸本水墨 郑天伦 2025
家里养了两年的牡丹鹦鹉,终守不住春风的撩骚而飞走了,这让我心绪乱了好几天。确实春光易醉人,静卧在躺椅上眯着眼看画墙上一张张“日课”水墨人物,我又开始了苦愁:我还能这么画下去吗?下一张又该怎么去画?
观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现状,无论你怎么“百家争鸣”,其探究基点最后都会落在笔墨和造型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它们犹如飞机的两翼,而机体则是画家,你想飞起来,飞得高,飞得远,两翼缺一不可。
笔墨上,在笔墨上的造化,先得通晓笔墨语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就是“画笔墨关系”。在技术层面上看,他要靠不断的实践和积累,而想迈入笔墨精神层面,即笔墨由单一的状物功能转入状物加状情功能,而在状情上的求高,其更多是自己的天赋使然,这一点对于从事水墨写意画家来讲,你无法去回避,所谓天赋,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你的笔性很好,笔墨能否迈入状情,是靠自己感悟,而非言传。由此可知,最终笔墨上能否得到升华,更多的是看天赋,这就是先天条件,它是有瓶颈的,很多人在笔墨上修炼了一辈子,最终仅是技术层面上打转,只是“入门级”,这也是很多画家不敢涉足中国水墨写意画的最主要原因(没有之一)。
造型上,对造型的深度解析,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总结过很多,就其而言,也一直是我的探究重点。不太满意自己近期的日课,原因是人物造型上还存在偶被对象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痕迹,感觉造型上可以更放开些,这需要去拓展自己在观察认知角度上做切换,尝试更多去远观对象之态,不拘细节之质,表现对象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样?不断去激活、提高敏锐度,尊重感受,只求合情,不求合理,直接提笔落墨,只往对处画,不往象处求。
基于上述,最终目的是如何去形成自己作品风貌即风格?在充分完成技术层面上这些外在的要求后,最后必须向内求,而向内求的核心中的核心是:“让自己的灵魂自由”。这种自由是你没有了技法层面上的惶恐、没有了师长留给你的框束、没有了讨好权贵的奴心……你就是你,我画我的画,画出自己的心性,画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当你的绘画灵魂自由了后,一切就放松了,绘画最后画的一定还是自己。这世间,千人有千孔,万人有万象,每个有趣的灵魂都是唯一的,只要你灵魂自由了,而又画出来了自己,不自觉间,你的绘画风格随之形成,这便是向内求的必然结果。这也是自己不敢躺平在“绘画舒适区”去不断探究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