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目睹在一个画展上,主持人根据事先安排,要求中央美术学院几任院长与一位画家一起在现场当即挥毫合作一幅国画,并让靳尚谊老院长开笔。靳先生当场拒绝,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意就是自己是从事油画创作的,与中国画的技法是不同的,中国写意画并不是拿支毛笔就可以随便涂两笔那么简单,其功夫必须是长期苦练而成的,中国画和油画两个画种有着不同的技法与高度……笔者看到这里,不禁为已是90多岁高龄却依然思路清晰、自知之明又自惜羽毛的靳先生言行击掌叫好。我们可以再找寻一下,在当代所有中国书画作品展览中,靳尚谊先生从来没有借用自己的名气被他人“忽悠”现场挥毫或凑热闹提供过“中国画”作品参加展览。
可是,在当下大大小小的很多中国画展览现场,像靳先生这样有自知之明的人并不多,不少没有苦学过中国画技法者却不度德量力,总认为中国画简单。还有一些西画和工艺美术工作者,仗着自己懂得造型和色彩,认为随便划拉一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就是当今一些美术人的普遍心理和社会现象。
不是吗?只要稍作留意,大家就会发现在一些中国画作品展览现场——注意,不是油画雕塑等美术展览,很多嘉宾不敢用放置的毛笔签名,而是择用签名水笔,即使少数几位敢用毛笔,其中也是偶有几位笔下的字与书法有关系的。而难以理解的是,这些不敢用毛笔签名的人员,却会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画的“美术作品”参与到“中国画作品展览”之中。
笔者不禁要问:我们的中国画作品,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传承、弘扬、发展中国画,何去何从?
艺术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中国画的弘扬首先是作者要有敬畏之心。看似用毛笔和墨就能轻松创作中国画,其实一幅真正的中国画作品背后,包含着作者宏大的气象气格、高妙的笔墨功夫、对物象的理解和造型表达能力、画史诗文等文化修养、对传统经典的解读传承和个性融合才能的显现等。
五代张彦远早就在《论画六法》中一针见血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可见不善书者是作不了画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这并不是说能书者就能画成,而是着重指出作中国画者在懂“形似”的前提下须善书。诚然,笔者这样要求画者须善书,不要简单地被理解为在推崇“文人画”——现在很多所谓的“文人画”也是不入格的,而是在倡导中国画作者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近几年,标着“中国画”画种的展览热度不减,但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假、大、空现象较为突出。个中原因,除却有些作者仅为爱好者没有进行过中国画专门苦学训练外,与好多本来从事西画和书法、工艺画等专业,却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轻视中国画技法难度而不断凑热闹,或以西画标准审视中国画不无关系。
其实,中国画与西画的技法完全两码事,中国画讲究笔墨意蕴和书画一体,没有几十年的工夫是成不了气候的,这是几千年以来先贤通过不断实践和理论探索相结合总结出来的智慧与经验,并不是一些人简简单单地认为拿支毛笔蘸上墨就能解决的。当然,笔者不反对从事西画的人学一点中国画技法知识,有利于调节心情和促进西画的效果,但这应该是自娱自乐的事,千万不要影响到公众场合。同时也绝不否认,确实有极少数美术工作者,既能画好西画,又能将中国画技法也展示得不错。但这样的人,曾经有徐悲鸿、李可染等,可当下有几人?你是这几个人的一分子吗?
靳尚谊在现场当场拒绝“作秀”,这样做,并不是谦虚,也不是不给其他人面子,而是对自己和大家负责,是对参展活动负责,更是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敬畏与发展负责。可见,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位大智慧者。
当下是文化繁荣的大好时代,作为美术工作者或中国画爱好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弘扬传承优秀中国画艺术,不是仅靠一腔热血和嘴巴上说说而已,一定要言由衷发并付诸到行动上。
加强敬畏意识。不敬不会为,不畏不会诚。中国画是国粹,是中华文化的鲜亮符号,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魂宝。几千年的传承弘扬,中国画有着自己的独特表现技法和审美标准。作为中华儿女,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中国画艺术。当下,没有入门却大肆炒作标榜自己是中国画大师者大有人在。这些人,说到底就是不知道中国画的伟大而心中没有敬畏意识。也许有人会说,只要喜欢中国画,无所谓好坏,也是一种宣传中国画的方法。笔者认为这是在找托词,如果真喜欢和热爱中国画艺术,那就从零开始,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唯此,才是出自内心的喜欢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千万不要无知者无畏。
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之明才能强大自我,只有理性地审视读懂自我才会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画艺术。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戏剧、曲艺等。中国画则是特定的绘画艺术,其难度与高度,就在于高妙的线性技法、丰富的笔墨语言、深邃的意境表达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别将匠技当艺术,中国画艺术是有门槛的,且这个门槛不是一般的高。匠技是为谋生吃饭用的一门手工活,如木匠、泥瓦匠、裁缝师、陶瓷工等,这些手工艺,只要掌握了技术然后熟练就行。中国画艺术则不然,它要求通学,且是真通,不是花样表象的假懂。要悟道,还要会化境。
要理性定位。在现实社会中,不少从事其他画种的人——有的甚至是有一定名气者,看到从事中国书画的人几笔下来就让人叫好,自己生怕被冷落,也就开始不安分起来。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作为当事人,务必要学会对自己理性定位:我是从事哪个画种的?主要是画什么的?不顾自己的长处,去碰触短处而影响拥有的良好口碑值得吗?如此,就能克制自我不去凑热闹。否则,不自量力地用毛笔画“美术”去参与“中国画作品展”,其结果不但让人失望和大跌眼镜,继而让他人对你的人品和本职工作圈及专门从事的画种也会产生怀疑,减弱好感。当然,有时可能由于你的身份特殊和名气影响,在现场有些内行人也会违心地叫几声“好”,然这种叫好声大家都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