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业内资讯 > 详细信息  
“隐匿叙事:刘可、熊莉钧双个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日期: 2025-09-13 09:42:01 】  【来源: 中国艺术信息网 】【关 闭】

      红色扭力之二  180×21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5

      展览前言

      “一件作品中只能悄悄透露而不能公开炫耀的那种东西。一个国家、一个阶级、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信念的基本态度——所有这些都不自觉地受到一个个性的限制,并且凝结在一件作品中。”

      ——帕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

      在现代主义语境中,具体且确切的叙事表达几乎约同于庸俗。那么,具有前卫意识的当代绘画中还有叙事吗?它们构建的是怎样的叙事?对于当代的非具象绘画来说,其意义不在于形式关系和视觉愉快,要害还在于帕诺夫斯基所述“只能悄悄透露而不能公开炫耀的那种东西”,一种建构于图像、媒介之间的隐匿叙事。

      刘可、熊莉钧两位艺术家近期的创作中都有许多非具象的图像,但在立意上又有着清晰的区别。对于刘可来说,绘画不只是图像的分析和创造,而是其视觉和心理空间的综合呈现,因此我们能在其作品中找到各式各样的切入点,对美术史经典的视觉重构、对心理状态的直观表达或在媒材和形式上进行的诗性组合。由是,这些作品至少有美术史叙事、艺术现代性叙事和个体精神叙事等几个基本层面的叙事意义,结合艺术家在社区艺术、建筑艺术以及艺术空间创造等方面的实践,它们又进一步共同构成了与社会参与、生态关怀以及公共空间重塑相关的叙事复合场域。

      熊莉钧的绘画从千禧时代的经典图像再现到“去叙事”的转向,不仅是绘画媒材和语言的实验,更与其个体经验的转变紧密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图像还是主题,其作品的叙事性特点是相对明晰的,但我们需要辨明的是隐匿在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语义,比如近期创作的光彩烂漫的绘画图像之下,是艺术家对生活秩序感的反思,而秩序感实则个体与社会制度、规则之间的博弈。而另一方面,从早期对经典人物形象的选择,到近期渐趋观念化的图像选择,熊莉钧的创作都初始于个体真实的感官和心理体验,而这种敏锐、鲜活的感官力,既是她与时代、社会互动的原初动力,也是贯穿其创作的经典个人特质。

      虽然以非具象绘画作为破题点,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都不限于非具象绘画,而是涵盖了影像、装置、互动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与绘画作品一道,提示、刺激我们去感受、打破和重构既定叙事。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中,叙事已然不是前沿概念了,但不断构建和发掘隐匿叙事,始终是艺术人文价值和视觉文化分析的重要面向之一。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精神与历史精神得以重合。

      此次展览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双个展学术品牌在2025年的重要呈现,意在以学术眼光关注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前沿的艺术家,并在他们的交流、共现中展示带有艺术家个人色彩的时代精神。隐匿叙事,是借艺术家之眼光和创作,觉察历史与当下。

      (文/符周阳,策展人)


      总顾问:焦兴涛、范勃

      项目策划:何桂彦、李芳、尹丹

      学术主持:易英、鲁虹

      策展人:符周阳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统筹:宁佳、陈刚

      媒体统筹:刘媛、李呢喃

      公教统筹:王文娟、孟雪

      展览执行:杨彪、俞婷婷、陈序、郭晶、高凡丁、陈思宇、李沚芪、周子涵

      展览时间:2025年9月9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7号厅


上篇:“持正——曹俊乙巳作品展”将在北京开展    下篇:黄建南荣获好莱坞第97届奥斯卡终身艺术成就奖(金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