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业内资讯 > 详细信息  
傅作仁和三层的剪纸艺术馆
【日期: 2009-06-25 05:05:10 】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 】【关 闭】

  傅作仁、董振凡老两口在自己的剪纸艺术馆里其乐融融。

  傅作仁剪纸作品《北国风光之四·山村新苗》。

  傅作仁剪纸作品《东方红史诗选幅之二·欢庆解放》。

   还是在去年的五一前夕,记者就曾前往海伦市采访这里的剪纸名人、黑龙江省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傅作仁。

   在黑龙江省的县级市中,海伦市地域不算大,人口也并不多,地域特色并不十分明显,但这个小城在中国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声誉——早在1993年,海伦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这样的称号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挂牌一年多的“傅作仁剪纸艺术馆”,就坐落在一条商铺林立的大街上,“剪纸之乡”的味道也赫然浓烈起来。

  那是临街的一栋三层楼房,从一楼到三楼,都被装裱精美的大大小小的剪纸作品“铺”满。这里也是傅作仁老先生家。据说,在海伦,从事这样的剪纸“生意”的人家不在少数,而能高挂这样的牌匾的,却只此一家;而在全国剪纸界,把个人名字作为馆名的,据说,也只有傅作仁一人。

  傅老先生出生在一个满族剪纸世家。祖母和母亲的巧手剪纸、刺绣“女红”,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后来他又跟着叔父唱影戏、刻影人,十几岁的他已经是初出茅庐的剪纸能手了。1950年,15岁的傅作仁因参军不成而创作了他的剪纸处女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幅作品在当时的《黑龙江日报》发表后,他一发不可收拾,不断有佳作问世,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很多人对傅作仁的辉煌还只望其项背:1965年,他的巨幅剪纸《北国风光》被用于装点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1969年,他的《东方红史诗》剪纸系列作品被周恩来总理选做礼物,赠给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1979年,傅作仁出席了全国艺代会,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7年进京举办世家剪纸作品展。1990年,他编辑出版了《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风俗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等多套大型套书……

   如今,傅作仁名下的称号似乎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新中国剪纸艺术家、民族杰出美术家……其剪纸作品更是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赴50多个国家展出。

  去年1月1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傅作仁工作室”与“傅作仁剪纸艺术展览馆”同时挂牌亮相,傅老的艺术生命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难怪童颜白发的老先生精神矍铄,与同样也是剪纸高手、今年已72岁的老伴董振凡整天埋头创作,仍乐此不疲。

  记者从海伦市委宣传部门了解到,早在1899年海伦建制前后,剪纸艺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主要采用灯烟熏、剪刀剪等手工,初步形成了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艺术风格。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傅作仁剪纸作品为代表的海伦剪纸在全国开始有了一定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尤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吸纳了美术工笔画、版画、汉代画像、敦煌壁画及蓝印花布等艺术处理效果,风格古朴、稚拙、浑厚、精细。

  海伦市还成立了剪纸研究所,对剪纸艺术进行深入搜集、整理、挖掘、研究。该市文化馆剪纸创作群体形成了海伦剪纸的核心力量。除了傅作仁,还出现了以毕再生、刘卫平为代表的文化馆集体创作群体,他们曾创作了大量剪纸精品,分别在省和国家发表、展出、获奖。他们创作的大型剪纸《满族风情》、《鄂伦春婚俗》、《金陵十二钗》等200多幅作品4次在国家级展馆展出,3600多幅剪纸作品赴欧美、东南亚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展销。138幅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民族文化馆收藏。2001年,省美术出版社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发行了海伦文化馆创作的《剪纸京剧脸谱》,创下了海伦剪纸史之最,即创作时间最长——历时8个半月;创作人员最多——直接参与25人;幅数最多——达308幅;效果最佳——达到国粹与民粹的完美结合。单幅排列可达百米长卷,一人完成需15年时间。

  目前,海伦市城乡已形成千余人的剪纸创作群体,中小学校园创建了剪纸文化阵地,全市经常举办各种类型剪纸展。

上篇:扬州国画精彩亮相    下篇:皖籍摄影家张万好《梦幻荷花》摄影展在深圳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