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5日,法国国家档案馆在巴黎举办展览,展示历史上的著名赝品。展览展出了约百件从中世纪到现代时期的著名赝品,从伪造的货币到仿造的艺术品及假冒商品,旨在提高公众对各种赝品的辨别能力。
在人们的印象里,举办一些高档次的展览,总会选择高水准、高品位的作品。然而,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法国国家档案馆在巴黎举办展览,其所展出的竟然是“约百件从中世纪到现代时期的著名赝品”。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从展览的初衷——“旨在提高公众对各种赝品的辨别能力”来看,这次展览不仅别出心裁且颇有创意,而且也还是大有看头和嚼头的。
其实,无论是伪造、仿造(除公开标明的外)还是假冒的赝品,几乎都是伴随着货币、艺术品、商品的出现而出现的。其中不仅有同朝伪造、仿造、假冒的,更有后朝伪造、仿造、假冒前朝的。何以有人热衷于此?因为制作赝品成本低、附加值高,因而难免有人趋之若鹜。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随着伪造、仿造、假冒技术的不断升级,一些货币、艺术品和商品的赝品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就比如此次展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水晶头骨,19世纪时曾作为考古文物被西方博物馆收藏,但在20世纪时,专家鉴定其并非古代工匠制作,而是制成于19世纪,被视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赝品之一。如果说,这件藏品跟西方博物馆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的话,那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伪造、仿造、假冒技术的持续升级。
联系国内的一些收藏品市场,藏品鱼目混珠的情况也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致使藏家屡屡上当受骗。有些赝品,竟然还骗过了个别有名头的专家。不能鉴定出赝品,说到底,是因为藏家们的眼力还跟不上伪造、仿造、假冒等技术的速度与节奏。那么怎样才能帮助更多藏家快速提升自己的鉴藏眼力呢?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参观一些国家博物馆和一些大型拍卖会,经常向一些鉴定专家和古董商请教外,围绕真假藏品进行具象形貌、加工工艺之间的细致比较,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路径。
事实上,上述展览所展示的正是真实商品和假冒商品之间的对比,其中包括金条、烟酒、化妆品、珠宝等。有道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商品也好,藏品也罢,相互之间只要一经比较,从整体观瞻到细节表达,其优劣、真假就会立马显现。由此,我也想到了国外一位银行家教给职员快速识破假币的妙计——多观察真币、多研究真币、多触摸真币,对真币的了解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这样,一旦出现假币,就能一抓一个准。这个方法确实管用,这就好比一对双胞胎孩子,哪怕形体相貌再像,在别人眼里似乎傻傻分不清,但在父母眼里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则定然一清二楚。个中原因,就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神态、脾性、举止等实在是太过了解和熟悉了。有时哪怕没见到孩子,但一个喊声乃至一个笑声,都能成为父母分辨孩子的依据。收藏若能臻于此境,则鉴别真假的完胜概率大矣。
重视真品和赝品其制作工艺之间的比较,也是识别真假藏品的重要手段。因为真假藏品的制作工艺是有很大差异的,只有深入了解它们不同的制作工艺,才能通过选材用材、加工程序、质量保障等方面去甄别其真假。上述展览中,法兰西银行为展览提供了未切割的50欧元纸币正版,介绍了纸币的印制过程,目的就在于帮助公众看到真币印制工艺严格而规范的特征,从而让参观者更容易辨识纸币的真伪。这也启示我们:不妨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还原一些假冒伪劣藏品的制作工艺,从中去捕捉和发现其随意而不规范、粗糙而不精细、残缺而不完整的特点,进而透过细节的差异,去精准定位“一眼假”。
面对假冒伪劣藏品不断充塞市场的今天,广大藏家必须擦亮眼睛、武装头脑,尤其要提升自己的鉴藏眼力,力求少吃药、不吃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真假藏品及其制作工艺之间的比较,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