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国家收藏当代艺术品常态化
施大畏表示,现在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画院等国家艺术机构尽管有专项资金收藏艺术品,但大部分都是收藏古代、近代或者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品,很少用于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不少当代画家的优秀作品都流失在市场上,国家机构收藏的作品数量十分有限,即便收藏的也不一定是艺术上有代表性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大多也是依靠画家无偿自愿捐赠的。二是无法有效地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当代画家积极参与创作一些重大题材的作品。因此,我们现在倘若要专门到国家艺术机构去集中看一位当代画家的优秀作品,未必能够如愿。
施大畏认为,当代画家的优秀作品如果国家机构现在不出资收藏的话,今后再要收藏一是付出的代价可能更高,二是未必能够收得到。因为一个画家的创作高峰是有周期的,国家机构的收藏最好是与画家的创作高峰周期同步。否则,“过了这村就没有那店了”。另外,现在画家要创作一些重大题材、重大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从短期看未必有多少市场收益,但是在艺术的提升突破上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专项资金对这些画家进行资助,就能使其安心创作。
施大畏说,仅仅依靠画家自觉无偿捐赠艺术作品来充实国家机构的当代艺术品收藏毕竟是有限的。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国家收藏当代艺术品也应该尝试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从机制上予以充分的保证。
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出资1个多亿,入选作品都由国家收藏,这可以说是国家收藏当代优秀艺术品的良好开端。希望以此“创作工程”为契机,今后国家收藏当代艺术品能够常态化,建立起相应的收藏机制。
上海也将推出自己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项目
施大畏介绍说,尽管上海地区在本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活动中表现出色,但是,为了让更多的艺术家有参与重大题材艺术创作的机会,上海方面将借机推出一个题为“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项目”的活动。首批拟定了40个选题,力求运用美术创作的方式,全面展示上海绵长悠远丰厚的历史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