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访谈 > 详细信息  
张大千山水画漫谈—“青绿山水”
【日期: 2009-05-22 05:46:45 】  【来源: 】【关 闭】

         张大千,一位受到华夏文学艺术熏陶,后来却远离华夏本土的、世界驰名的国画大师,他不仅擅长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画,兼能书法、篆刻,对诗词、鉴赏、画史、 画论等亦有深厚修养和精湛研究。
       张大千,一位受到华夏文学艺术熏陶,后来却远离华夏本土的、世界驰名的国画大师,他不仅擅长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画, 兼能书法、篆刻,对诗词、鉴赏、画史、画论等亦有深厚修养和精湛研究。他的
绘画以山水成就最高,他以摹古入手,在临摹上花费 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作伪。他的画风30岁以前可谓"清新俊逸",50岁"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 "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来源:www.artxun.com    早期遍访名山习百家

       20世纪20年代,张大千在上海初露头角之际,是花鸟画流行之时。叱咤 风云的任伯年、吴昌硕虽先后过世,但他们的画派正风靡全国,连齐白石、陈师曾也在向吴昌硕一派靠拢。而张大千却在努力建造他 的山水王国。
       当时上海也吹起一股石涛风,学石涛者为数不少,张大千在此阶段以石涛为中心,旁及石溪、八大、浙江诸家。八大用 笔非常圆浑,用墨又极滋润,能在淡墨中见精神,极为不易。而石溪的山水画则圆笔中锋,苍莽浑厚。张大千后来又对沈周、
唐寅作了研究,逐渐由粗犷荒率走向细润华滋,用积墨、积色之法在熟纸生绢上作画,画法也为之一变,张氏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华岳图》等。来源:www.artxun.com

      众所周知,石涛一生画黄山甚多,大千先生研究石涛,不能不受其影响,进而对黄山画派中的梅清、祝山朝、雪庄等人的作品作悉心的领会。20年代后期,大千三 上黄山,充分体现了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所以在30年代的山水画界就有了"南张北涛"之说。抗战中期张大千离开北平,回到四川老家,又得以充分领略家乡的大山 大水,胸怀大开。这时的作品反映了峨眉之秀和青城之幽,画风一变而为气势雄壮,笔墨厚重,充分表达了川中山水的性格特征。这一时期,大千喜欢画层峦叠峰的大幅山水,把 水墨和青绿融合起来,为后来独创"泼彩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保利2008秋拍张大千《谷口人家》85×177厘米268.8万元成交
 

        画作取金末元初诗人房《次前韵寄王升卿》的诗境:"谷口人家十二三,家家 窗户得晴岚。千章云木秀而野,一脉流泉清且甘。徇俗到头终是病,耽书自古不名贪。作诗为问东溪友,樽酒何时惬笑谈。"

        晚年泼彩山水开宗立派

        纵观张大千一生的画作,其最为过人之处是晚年泼彩山水的创立。究其原委,目疾固然使他不能再像早年那样作细笔勾勒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千先生后半生游历欧美,深受西方美学思潮浸润,加之"先工后放"也是画家一般都存在的普遍规律。张大千曾说过:"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 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外貌,这必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和非常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 "

来源:www.artxun.com 张氏泼彩画法,不是小面积、小范围的泼 ,而是大刀阔斧、大面积、大范围,一气呵成,富有气势与艺术魅力的泼,整个画面的形象整体感特别强,色彩基调也格外统一,它代表着画家的一贯风格,显示出清丽雅逸与细 润华滋的神韵。与后来同样泼墨、泼彩的刘海粟相比,大 千先生不仅探索在前,而且所取得的成果,在格调、意境诸方面更具"中国画之神韵",而刘氏的画面在色上则显得火爆些、响亮些,西画的痕迹也更浓烈些。

        齐白石、黄宾虹诸家晚年的目疾都相当严重,可画法却并未因之而变,只是在效果上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不如以前画的准确、清晰,反而更加高简、粗犷、 豪放、深沉与厚重),因此,张大千先生选用"泼彩法"的理由,该是如他自己所说的"要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见《画法》)。

来源:www.artxun.com 从张氏"泼彩法"具体运用的情况来考察,比如《万里长江图》 、《庐山图》等,实际上,所泼的并不完全是彩,而是彩与墨的结合。泼墨法为中国画所固有,如这种"泼彩法"果真是从泼墨法发展而来,那么泼彩法里的传统特色的因素就不 可低估。每逢"泼"的工序完成后,都要用线描、勾勒、皴擦等传统技法来描绘画作的局部,也就是泼彩之外需要用传统技法的地方仍然不少。传统特色的有无与强弱,不只是量 的问题,更是质的问题,正因为大千先生传统艺术的造诣和笔墨功力的"质",即使是寥寥几笔,也使人感到传统特色很浓,高于同时代的画家,所以即使刘海粟乃至后来的 宋文治等也运用泼墨、泼彩,其格调、意境是大不一样的。

        扛起青绿山水复兴大旗

来源:www.artxun.com大千伪作的古山水画可以以假乱真,曾遭到很多人的指责,但他在青绿艺术上的创新,却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研读 中国山水画史,我们知道中国山水画彻底从 人物画中独立成科,是从青绿开始的。可以说,青绿艺术的完善,最终完善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主体性,同时创造了山水画艺术的第一次高峰。从展子虔经李思训、李昭道到王希 孟、赵伯驹,前后绵延500余年,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极盛时期。应该说,青绿山水和浅绛山水平分秋色,共享了中国古典绘画黄金时代的荣光。与此同时, 文人画家逐渐主导了画家队伍,由于文人群体强大的集团力量,从而形成了文人群体特有的审美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水墨为尚",青绿之美受到排挤而 逐渐边缘化。来源:www.artxun.com

        在宋以后的近千年里,虽然青绿山水没有彻底从中国绘画中消失,但基本上只是被作为一种技法使用。像展、李、王、赵 那样专攻青绿而卓然成家的近乎绝迹。青绿之美遂在千年 绘画史上若隐若现,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艺被一代又一代地重复和继承,山水画的创新规律几乎与青绿无关。这反过来使青绿绘画更为卑微,更遭很多画家和社会的轻视。

来 源:www.artxun.com                      & nbsp;        《太乙观泉图》解析钤印:张爰、大千尺寸:150×52.3厘米

                                           鉴藏印:琴砚斋戊子暮春,君约傅申鉴定并题。

        大千先生仿关仝太乙观泉图为丙戌(1946)岁尾所作精品,以画水之法最为特出。按是年大千曾获刘道士《湖山清晓图》轴,一再临仿,其一即题为《关仝崖 曲醉吟图》为波士顿美术馆以古画珍藏者也。此画危崖高耸,以小斧劈作山石,乃大千再现五代宋初风貌之精作。次年(1947)五月,此画展出于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全场八十二 幅中,此画列最高价之十八幅之一,亦可见大千对此画之钟爱也。

来源:www.artxun.com 在近现代大家林立的山水画家中,张大千却是个例外,因为有了张大千,才没有让青绿之美彻底消失,是他恢 复了青绿艺术的创新功能,将创新的生命活力注入青绿艺术之中。当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人苦心建构中国画的笔墨之美时,张大千走的却是重建青绿之美的单行道 。其他人都是无一例外的笔墨之美,张大千却是青绿之美。张大千赋予了青绿艺术以新的生命力,而在青绿艺术之外,他在泼彩画中所展现的艺术创新力量,也一点不亚于其他 水墨画家。

        在过去很多年的美术理论研究中,我们忽 略了张大千青绿之美独创性和革新性,而是把他归纳到一种新的水墨之中,以水墨的话语霸权,掩盖了张大千青绿艺术的创新独特性。应当说,张大千点燃了青绿艺术的新希望, 他不仅改变了宋以后青绿绘画的卑微状态,更证明了青绿艺术创新求变的可能性。也可以说,张大千不是一个偶然成功的个案,而是宣告了青绿之美复兴时代的到来。

来源:www.artxun.com  如果说,张大千在那个时代发现 了青绿之美是独具慧眼。那么在今天,青绿之美的诱惑要强大得多。经过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以笔墨为核心的水墨画在走过六百年的极盛之后,显现出日益明显的惰性。在古今大 师辽宁省们建构的森严水墨壁垒里,当代年轻一辈的水墨画家们明显地感到无处不在的束缚和影响,可容纳施展拳脚的空间越来越小。

        张大千是一个成功的榜样--泼彩画是青绿艺术创新生命活力的证明。它所独具的、集民族和现代美感于一身的视觉语言, 是大同小异的笔墨语言难以比拟的。

        研读美术史,我们会发现,唐宋时期,传统的青绿山水和 新兴的水墨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当时中国青绿、水墨之美共存并举的审美意识世界,成就了唐宋绘画的辉煌。与唐宋时代的中国相比,今天的中国正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 无论是开放的气度,还是创新的要求,都理应更为强烈,我们有什么理由像明清时代。

上篇:奉献精神和批评高度——靳尚谊访谈录    下篇:吴玉亮—创造美好意境 感受艺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