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创作《开国大典》而为毛泽东主席赞誉的董希文先生,堪称是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油画领域里的大师,时值大师诞辰九十五周年,北京画院美术馆专门举办了“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又一重要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长征路线写生”、 “西藏采风”、“访苏写生”三个部分,展示了董希文具有代表性的写生作品,结合写生活动展板、视频等展品资料,共同呈现了董希文先生的写生历程。并在展览同期编撰推出《国风境界——董希文画集》与《董希文研究文集》。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希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油画领域里的大师,他的著名画作《开国大典》,被毛泽东称赞为:“是大国,是中国!”他十分注重将生活和艺术有机的结合,同时又将自己的作品与中国的历史命运以及时代精神相联系,提出了“油画民族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从复杂的自然对象中,提炼和概括出其中所隐藏的主题和形式,将中国民族艺术的诸多表现方法完全自如地发挥到油画的技巧中,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单纯、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董希文写生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次展览汇集了董希文先生主要的写生作品,其中《乌江中央红军渡口》、《大渡河泸定铁索桥》、《毛尔盖盛会》、《毛尔盖黑水姑娘》、《藏女阿管》等作品,是董希文先生为创作长征题材的画作,于1955年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时所作。这批本为收集素材而抢时间画出的速写,充满勃勃生机,看似大刀阔斧、潇洒奔放,而在“稳、准、狠”的把握下笔笔精到细致、神气入微,力求达到“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境界。
董希文先生十分重视写生,徐悲鸿曾经说过:“解放前到生活去画画,从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只有董希文。”他自己也曾多次说:“从生活出发,这是正确的创作道路。”董先生的女儿说,“我父亲曾说过,‘我希望别人站在我的画前不要有距离感’。” 为进一步探讨董希文先生所提出的“油画中国风”这一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以及写生活动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在展览开幕当天,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还将举办以“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董希文先生简历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生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法国教师及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先生,后又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9年艺专毕业后,经校方选拔,赴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学习。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研究了大量敦煌壁画,并于1946年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1946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积极参与了由地下党组织的木刻宣传单创作,出色完成迎接北平解放的宣传任务。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2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起稿组组长,创作有《武昌起义》等画稿。同年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邀请,创作了油画《开国大典》。1955年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写生,带回大批画作。1957年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苏联,进行艺术交流活动。1960年在中央美院建立“董希文工作室”。1961年第三次到达藏区,进行西藏写生活动。1963年创作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1964年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厅创作《密云春水》。1966年文革开始,创作全部停止。1971年确诊为癌症,于1973年去世,终年5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