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业内资讯 > 详细信息  
新国博 大馆之路 —访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
【日期: 2011-08-11 07:11:49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关 闭】

    吕章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 一个国家的博物馆,能从一个方面证明这个国家真正的实力。新国博即再次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文化软实力。

● 新国博增加了为观众服务和举办国务活动的功能,内部还有专门的剧场和学术报告厅(兼做数码影院),世界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

● 既是国家博物馆,就该有兼容并包的风范,古老的、现代的、世界的、全方位的都该有。展出“LV”,国博看重的是其艺术理念,它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以及诚信,值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学习和思考。

● 网络上有一点争议不要紧,社会哪有完全统一的观点?通过不同的意见争议,恰好也宣传了我们博物馆。

天安门广场东,长安街畔,夏日的绿荫掩映着一片恢弘的建筑,引得周边行人纷纷瞩目——这便是数月前刚刚改扩建完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区别于扩建前的老馆,人们亲切地唤它“新国博”。蛰伏四年,满载期待,这位地处中国首都最核心腹地的博物馆“巨人”,从3月重新开馆试运行前后开始就引来诸多关注,有赞誉,有期许,有惊叹,也有质疑与争议……

重新开放试运行已5月有余,如今的新国博状况如何?7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再次走进新国博,与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面对面,共同品味新国博的建设历程以及数月来的运转情况。

记者:吕馆长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新国博开放试运行已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整体的运行状况如何?每天大约有多少观众前来参观?

吕章申:总体上来说一切运行顺畅。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新国博的重新开放,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王岐山、回良玉、刘云山、刘延东、张德江、曾庆红、吴官正、梁光烈、马凯、孟建柱等同志先后到国家博物馆参观视察。温家宝总理6月还在此会见了日本首相特使、前首相麻生太郎以及中日两国影视、动漫界代表。对于新馆,他们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个馆恢弘大气,体现了我们中国的大国地位和文化软实力。

 国博艺术长廊

    国博庭院内景

展陈方面,从“复兴之路”“馆藏现代革命历史经典美术作品”到“古代中国”“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等展示中国取得的现代成就和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展览,再到德国“启蒙的艺术”、秘鲁“印加人的祖先”等体现世界文明的专题展览,包括新近开展的法国“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观众非常多,平均每天3万人,要排1个小时的队才能进到馆里,周六周日人就更多了。

国博老馆总面积6.5万平方米,一年接待观众200多万,现在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一年游客会达到上千万,这对我们的服务水平和设施以及安保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国博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前总是围满观众

  国博志愿者为参观者介绍展品
 

工程还在进行扫尾工作,还有很多设备需要调试,大量细节需要完善。从人员方面,也一直在抓针对新馆开放新的工作要求的全员培训。只有硬件、软件都完全齐备了,才能说进入正式运行,所以现在国博新馆仍处于试运行期。但无论是正式开馆还是试运行,我们都会以最高的服务效率、最好的心态为公众服务。

记者:有人评价新国博的建筑既恢弘大气,又朴素沉静,既简约现代,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堪称近年来中国建筑的典范之作,这是怎样做到的?

吕章申:我认为首先是坚持与老馆建筑风格保持一致这个指导思想的正确。老馆毕竟是当年的十大建筑,中国人看了近50年,已经很习惯了。其实最终的施工方案基本上可以说是中标设计方按我们这个思路重新设计了方案。原先的方案是采取和老馆建筑对比的办法,比如说使用向上翘起的金属飘屋顶,光大厅就2.4万平方米。现在整个建筑保留了老建筑西、北、南三个立面。则是向东、向下、向上扩建,新建筑嵌在老建筑之中,与老建筑保持风格上的高度一致。新馆的屋檐檐口虽说更加简洁抽象,但符号还是传统的,突出的小方块实际上是斗拱,西大厅也缩减到了8000平方米。但仍有气魄又兼具功能性,可以疏散人流,举办活动——开幕平台都是设计好的,不用再搭台子,包括为观众服务的艺术品小卖部、咖啡茶座、卫生间,还有楼梯、自动扶梯等,都能在这个大厅找到。

令我欣慰的是,国内外建筑专家对新国博的建筑都很欣赏。上个月吴良镛、李道增、关肇邺、何镜堂等两院院士曾来看过,都认为这样的思路有别于大剧院、鸟巢、中央电视台,是近些年成功的例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记者:听说您本身就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并且拥有高级建筑师职称,那在您看来,新国博的建筑哪部分更令您满意?

吕章申:我想是在功能上的完备吧。传统的博物馆,一是要有收藏保管功能,二是展览和陈列得有足够的厅堂。我们现在的藏品是106万件,地下有3万平方米的文物仓库。展厅总面积是7.5万平方米,有48个1100至3000平方米的展厅均匀分布,基本能满足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为观众休闲式看展览而服务的功能和举办国务活动的功能,这应该是对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设施在使用功能上的拓展。中央大厅3000平方米,可以举办各种大型活动,4个分别以木、砖、铜、石为主题的国宾厅,可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政要等休息、会谈的场所。屋顶2万平方米的绿化平台上的白玉厅可接待国际会议。800座的剧场还可接待国内外演出活动等。作为文化大国,中华文明5000年的深厚积淀,我们的建设成就、文化软实力可以在国家博物馆集中展现,对外宾会产生一种“气场”上的触动。目前这里已经举办了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包括文化部部长蔡武也在这里会见各国驻华使节等,效果非常好。

新国博还有独立的学术报告厅(兼作数码影院),正在搭建与青少年观众互动的专门空间。

可以说,世界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在国博得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

   观众在观看“启蒙的艺术”展览
 

记者:那是不是可以说,国博已经能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世界大馆相比肩?

吕章申:一个国家的博物馆,能从一个方面证明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美国有大都会、英国有大英博物馆、法国有卢浮宫、德国有柏林博物馆、俄罗斯有冬宫,以往这些大国才有真正够分量的、现代化的博物馆。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而国博在整体规模上,也可以与这些大馆平起平坐了。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藏品、展览质量、观众数量、影响力,都可与之比肩甚至会逐步有所超越。

面积上我们最大,近20万平方米,大都会是18万平方米,卢浮宫是14.5万平方米。硬件设施上,我们也是最先进、功能最完备的。但在以人为本和博物馆的细致内涵上,我们与欧洲还是有差距,毕竟博物馆源于欧洲,已有300多年历史,我们还只有100年。当然,这也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有关联。但在我们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条件下,人家300年完成的,我们也有信心有可能用150年迎头赶上。

目前国博在欧洲已经享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德国柏林、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这些大馆馆长都已来过,而且不止一次来,看后也都是同样一个词——“震撼”,觉得“中国后来居上,太了不起了”。

记者:那您觉得要成为“软硬兼备”的世界级大馆,国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吕章申:其实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建馆方向之中,即“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

此外,国博还有一个目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国家博物馆,当然要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怎么达到?光有大馆不行,展陈也要跟上,要丝毫不能懈怠地去创作、发掘展陈,不断引进新的展览,这样才会有影响力。

记者:能具体谈谈做法吗?

吕章申:具体的话,我们有四个立馆:首先是“人才立馆”。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尤其是学术带头人,还有经营人才,都是第一位所需要的。运行管理,你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专业的队伍;展陈、科研,你要有一大批学术建设者;服务观众,你要有餐饮、纪念品以及物业、停车等产业,经营人才也绝不能少。三者缺一不可。

“藏品立馆”方面,过去我们是60多万件藏品,现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决定把过去50年来积攒的一批约40万件文物总店的藏品划转过来,丰富到了106万件。近年来社会捐赠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每年国博都能增添上千件来自社会各界的藏品,一些收藏界、艺术界的大家也纷纷表示捐赠意愿,这也使我们的馆藏日渐丰厚。财政部逐年增加我馆的收藏费数量,为加大收藏提供了重要条件。

而后是“业务立馆”和“学术立馆”。国博一定要

   “LV”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留影
 

记者:前段时间,国博展出“LV”引发了社会热议,您如何看待此事?

吕章申:提出质疑的部分人和个别“文化学者”以及媒体记者,并未看到该展览,他们的质疑忽视了我们正在展出的其他十几个多种类型的展览,随后又误导了一些不明真相的观众。很多人一听说“LV”,觉得是奢侈品、商业品牌,怎么在这儿展出,其实国博看重的是“LV”的设计学理念。展出期间,清华美院和中央美院的老师带领众多学生参观展览,将展厅作为课堂让学生们开阔眼界。

有人说它是奢侈品,没错。丝绸、瓷器、玉器、青铜器当年又何尝不是奢侈品,但今天却都成为我们文明最辉煌的顶峰之作。实际上“LV”的艺术理念、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乃至诚信,都值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学习和思考。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展览组成上我们一直力求多元,既要展示中华古代文明,又要展示近现代文明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要展示世界文明的成果。既有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也有临时性展览;既有历史类展览,也有艺术类展览;既有本馆的藏品展览,也有对外合作的展览;既有侧重于学术的展览,也有配合时政的展览;既有反映传统的展览,也有反映当代艺术成就的展览。“LV”的展览只占到很小的一个比例,并未影响到国博的整体展陈布局。

总之,既是国家博物馆,就该有兼容并包的风范,古老的、现代的、世界的、全方位的都该有。我们已经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中国的胸怀那么博大,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建立这样一个宽广的平台。

记者:现在对社会现象的争议,很多都是从网络上开始蔓延的。我们注意到国博近期在网站和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不少精力,甚至还开通了官方微博,这是博物馆在网络时代的一种积极应对吗?

吕章申:对,我们对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很大,国博网站中英文版都已经开通了,但还只是初始阶段,将来还要推出“数字国博”。现在在网上能看到的文物只有一两千件,将来逐步会有几万件、几十万件。国博的微博点击率也很高,我很高兴,大家点击实际是对我们的监督,有一点争议不怕,社会哪有完全统一的观点,我反而觉得,通过不同的意见争议,恰好也宣传了我们的博物馆。

总的来说,从观众的大幅增加,到网民们的热切关注,体现的都是一点——博物馆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这也说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确实让更多百姓关注并享受到了自己的文化权益。

里里外外都透着历史性、艺术性、学术性,哪怕是各种管理人员,也要熟悉藏品、争当内行。

上篇:投资收藏市场龙字走俏    下篇:艺术界快速变化:艺术品高价成交成全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