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博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前总是围满观众

国博志愿者为参观者介绍展品
工程还在进行扫尾工作,还有很多设备需要调试,大量细节需要完善。从人员方面,也一直在抓针对新馆开放新的工作要求的全员培训。只有硬件、软件都完全齐备了,才能说进入正式运行,所以现在国博新馆仍处于试运行期。但无论是正式开馆还是试运行,我们都会以最高的服务效率、最好的心态为公众服务。
记者:有人评价新国博的建筑既恢弘大气,又朴素沉静,既简约现代,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堪称近年来中国建筑的典范之作,这是怎样做到的?
吕章申:我认为首先是坚持与老馆建筑风格保持一致这个指导思想的正确。老馆毕竟是当年的十大建筑,中国人看了近50年,已经很习惯了。其实最终的施工方案基本上可以说是中标设计方按我们这个思路重新设计了方案。原先的方案是采取和老馆建筑对比的办法,比如说使用向上翘起的金属飘屋顶,光大厅就2.4万平方米。现在整个建筑保留了老建筑西、北、南三个立面。则是向东、向下、向上扩建,新建筑嵌在老建筑之中,与老建筑保持风格上的高度一致。新馆的屋檐檐口虽说更加简洁抽象,但符号还是传统的,突出的小方块实际上是斗拱,西大厅也缩减到了8000平方米。但仍有气魄又兼具功能性,可以疏散人流,举办活动——开幕平台都是设计好的,不用再搭台子,包括为观众服务的艺术品小卖部、咖啡茶座、卫生间,还有楼梯、自动扶梯等,都能在这个大厅找到。
令我欣慰的是,国内外建筑专家对新国博的建筑都很欣赏。上个月吴良镛、李道增、关肇邺、何镜堂等两院院士曾来看过,都认为这样的思路有别于大剧院、鸟巢、中央电视台,是近些年成功的例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记者:听说您本身就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并且拥有高级建筑师职称,那在您看来,新国博的建筑哪部分更令您满意?
吕章申:我想是在功能上的完备吧。传统的博物馆,一是要有收藏保管功能,二是展览和陈列得有足够的厅堂。我们现在的藏品是106万件,地下有3万平方米的文物仓库。展厅总面积是7.5万平方米,有48个1100至3000平方米的展厅均匀分布,基本能满足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为观众休闲式看展览而服务的功能和举办国务活动的功能,这应该是对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设施在使用功能上的拓展。中央大厅3000平方米,可以举办各种大型活动,4个分别以木、砖、铜、石为主题的国宾厅,可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政要等休息、会谈的场所。屋顶2万平方米的绿化平台上的白玉厅可接待国际会议。800座的剧场还可接待国内外演出活动等。作为文化大国,中华文明5000年的深厚积淀,我们的建设成就、文化软实力可以在国家博物馆集中展现,对外宾会产生一种“气场”上的触动。目前这里已经举办了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包括文化部部长蔡武也在这里会见各国驻华使节等,效果非常好。
新国博还有独立的学术报告厅(兼作数码影院),正在搭建与青少年观众互动的专门空间。
可以说,世界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在国博得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